您好,欢迎您访问心理之家,本站系行业网站,有任何心理相关的问题欢迎在线咨询!

心理之家

首页 > 心理百科 > 线上微课

线上微课

“咨询师如果干了一个逆天的事, 来访者是不会好的。”

发布时间:2023-10-15 19:56:39 线上微课
“咨询师如果干了一个逆天的事, 来访者是不会好的。”——郭会伦:精神分析对三角关系的解读

“只被满足的感觉是那么好,我们曾经得到过,我们不想放下。三角意味着丧失与独立。&rd...
未成年人禁止访问!

“咨询师如果干了一个逆天的事, 来访者是不会好的。”——郭会伦:精神分析对三角关系的解读
 
“只被满足的感觉是那么好,我们曾经得到过,我们不想放下。三角意味着丧失与独立。”
 
如果有一个人在关系里获得了一个“绝对的视角”,能够做到绝对正确——你一说话,对方就开心,你一说话,对方就乖乖学习去了,你一说话,对方就开心干活去了,你一说话,对方就甘愿给你涨工资了……那么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就很快乐了?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有这个功力,其他人都还是喜忧参半的倒霉蛋儿,那么其他人可能会对他说什么?
 
你们今天为什么而来?你们是为FUCK这个人而来吗?因为他就站在那个“绝对视角”的位置,实际上他坐在那里胡说八道。
 

 “咨询师如果干了一个逆天的事, 来访者是不会好的。”

 
你们来学习,是因为你们期盼自己也能无限接近那个绝对的视角。但问题是,会有那个“绝对的视角”吗?
 
父母在面对孩子时,是最容易站在这个“绝对视角”的位置上的。而小孩子胆量一旦出来,比如到了青春期,就会在心里说:FUCK U!
 
现代人会比100年前的人苦恼少吗?(现场:更多了!)100年前的人会比500年前的人心里的苦恼少吗?(现场:并不会!)那我们在干嘛呢?一代一代就是为了瞎折腾吗?
 
我们为什么要有思考?思考肯定有结果,但思考的目的可能都是为了FUCK谁。我们刚开始有巫师、占天象的,后来有医生、哲学家、科学家,再后来有心理医生。其实大家都是为了找到一个“绝对的视角”,想把人搞清楚,想把自己搞清楚,想把世界搞清楚。
 
精神分析在此处就做出了一个贡献。精神分析是经验之谈,是贡献出来的了解、探索人内部世界的经验,其中有一个,就叫“三角关系”。它一出现,争论就很大,但吸引到了世界的注意。
 
有了表象(三)、意义(角)、结构(关系),就有了物(三角关系)。三角关系”的作用对象是“关系”,并且可拓扑、可延申(象征)。它像一个模型,我们可以把这个字符延申到具体的家庭、访谈等很多关系中。
 
“三角关系”这个模型就像镜子与工具,它要照人,我们要利用它去了解自己。它是就是这样被建构出来的。它有一个功能,就是可拓扑到任何一个现象。只有这样,它的意义才存在。如果它不能起到这样功能,它就不可能沿用至今。
 
精神分析的创建者——弗洛伊德,提到了一个俄狄浦斯情结。在此概念下,他想表达的有几个关键词:乱伦导致的阉割、恋母——弑父冲突。
 
人如果不恋母,就不会有痛苦。但恋母恋不成,烦恼就来了。恋母会碰到阻碍,是谁阻碍了恋母呢?是父亲。这样一来,最早期的三角的雏形便开始出现。
 
在弗洛伊德的原型里,孩子和父母分别处于一个角,并构成了最初的“三角”。如果你能从“三个角”去看待一件事,就会发现不同,你就会更适应现实。
 

 

 
“母亲”这个角的意义是支持、满足、爱;“父亲”这个角的意义是拒绝、规则、非爱;“孩子”这个角的意义是缺失、欲望。在弗洛伊德的三角中,分别是母亲、父亲、孩子;而在克莱茵的三角中,分别是好妈妈、坏妈妈、孩子;拉康的三角说的是满足、拒绝、缺失。
 
说白了,三角就是有一个让你觉得好的,还有一个让你觉得不好的。人生如果没有“不好”那一半会怎样?我们会不会有这样的幻想:我的这一半(父亲代表的那个角)都去掉,你们的都留着。世界的苦难还有,但我的苦难没有了。我可以得瑟,但你们都不许。(现场:那就成了邪教)你认为我是邪教,但我觉得挺过瘾的。
 
我们想把FUCK U送给“父”,我们也想把FUCK U送给“母”。****(哔哔哔哔)
 
“父亲”是限制,但不是迫害;是拒绝,但不是羞辱。这就是父性的名义。父性是全能的——因为“全”所以“能”。“父亲”只是一个象征。对孩子而言,第一个拒绝他为所欲为的,通常是妈妈,是妈妈在使用“父性的名义”。在父亲的位置上站了一个“人”,这个“人”你找不到,但TA处处都在,TA不是一个具体的人,但TA有权力对你说三道四,TA是全能的。
 
无意识也是这样的一个“人”,它在那里,可你摸不到它。但当你通过一些小的表象线索,透过“三角”就能找到它。三角稳固吗?它同样风雨飘乎。我们很容易从三角里退出去,一旦退出去,焦虑就会弥漫在我们身边。一个人的世界里一旦缺了一角,这个人非死即疯,爽一下就会痛一下。最后问大家一个问题:一个孩子考了10分,他一蹶不振,拒绝上学。如果你是心理咨询师,你和他工作的方向是什么?
 

 

 
选择一:
这个孩子可能是进入了一个“差的、丢人的”想象中,他担心自己可能会被别人看低,被别人排斥……在这一刻,他的自体表征是脆弱的、受损的。因为他有一个挑剔的、刻薄的客体表征。此刻的痛苦是因为当初(在建立自体表征时)被打压的情感来了,所以我们的工作不能像他的内在客体那样,我们要不挑剔他、不嫌弃他,比如告诉他,“你还是很好,考10分不能代表什么”等最终完成一个内在客体的矫正。
 
选择二:
告诉他,“你小子考10分,确实太丢人了。”注意,我在这里说的是工作方向。第一种方向是一种诱惑,就是性化。来访者就会觉得咨询师是温暖的、耐心的、好的。虽然我们不能上来就耍横,但我们的工作方向肯定是去性化。真相就是——考10分真的很丢人。作为咨询师,你想抹掉真相吗?你抹不掉的。我们是希望他能接受,他这次就是很丢人。如果只有“母亲”,他就会觉得整个班都是我的。
 
看到了吗?我们会用这样的方式退出三角。我们要在咨询师的位置干掉“父亲”。咨询师如果干了一个逆天的事,来访者是不会好的。退出三角是因为逆了天,逆了父,进入到了想象。
我们是没有这个权力的。
 
在咨询的一段时间里,他性化你,他觉得你温柔、善解人意。但咨询的结束,他一定要去性化,去掉你的光环。“咨询师明明知道我兜里只剩301块钱,但他还是要走了300,他明明知道我很伤心,但还是不愿意给我延长哪怕5分钟。不过确实没有人有义务要为我多做些什么。”去性化一定夹杂着愤怒与失望。
 
孩子在1岁半左右,空前地希望自己变成妈妈的欲望,但同时他发现了自己和妈妈这么紧密是危险的。他不愿意离开(妈妈)怎么办?于是他会在想象层面把爸爸放进来。所以阉割焦虑是被孩子幻想出来的,阉割焦虑是孩子为了帮助自己完成分离。
 
只被满足的感觉是那么好,我们曾经得到过,我们不想放下。三角,意味着独立与丧失。我们开始可以承受无奈,但哀伤的感觉又不至于过强。
 
咨询师不被抛弃,咨询就不能算结束。
 
内容来源:静心心理

未成年人禁止访问!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